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重庆火锅底料厂家排名

 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12-24 21:42:26
谣言1:蟹+西红柿=砒霜
每年吃蟹的时节,“螃蟹和西红柿同食如吃砒霜”等谣言变回不绝于耳。有消息称,西红柿的维C会把螃蟹中的有机砷,转化成有毒的无机砷,把低毒的五价砷还原成高毒的三价砷(砒霜就属于三价无机砷)。
 
真相:
 
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做了一个实验证明,螃蟹和西红柿同吃,有机砷并未转化为有毒的无机砷,特别是高毒的三价砷。
 
此谣言的来源其实是一种名为胃柿石的病症,引起胃柿石的其中一种情况是大量食用海鲜和柿子(并非西红柿)。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;蟹中含有大量蛋白质,两者大量同时食用有可能会产生不易消化的物质,从而引起胃柿石。
 
少量食用是没问题的,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大的影响,不过尽量不要一起吃,两者一起吃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状。一般在吃完螃蟹,2-3小时再吃柿子就不会发生反应了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谣言2:虾+维生素C=砒霜
台湾有一女孩暴毙后验尸发现是砒霜中毒,“死者生前每天会服食维C,晚餐又吃了大量的虾。一时间,“虾+维C=中毒”在朋友圈疯传。
 
真相:
 
要想虾跟维生素C同吃引起中毒,它至少需要满足3个条件:
 
1、吃海鲜的量要很大;
 
2、要大剂量服用维C;
 
3、这两种物质进入体内后,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来完成化学反应,如温度、酶的条件等等。
 
这三点同时满足的可能性是极低的,不符合实际情况。据测算,吃150公斤的虾跟维生素C,才能“保证”被毒死。还没产生中毒反应之前,估计也撑死了。
 
而事件里那位女生,正是因为在吃完海鲜全宴后,又吃了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的药品,才不幸逝世。
 
海鲜中的砷元素含量是非常少的,正常食用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的。而且砷还是人体造血机制中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。进入人体的砷也可以通过尿液和毛发逐步排出体外。所以,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吃海鲜。
 
总结:
 
我们应当按身体状况和消化能力选择食物,千万不可盲目听信食物相克的谎言,应做到日常饮食多样化;对于某种食物,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。
 
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体提供充足、全面的营养物质,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迷信各种食物相克,反而会误导我们偏离健康饮食的大方向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食材打针论
 
谣言3:蟹上有“针孔”,说明注过水、注过胶?
去年国庆,一位海宁市民采购5只大闸蟹,结果发现其中一只蟹上有一个洞,很像针孔。结合此前在网上看到“给螃蟹“注水”“注胶”增重卖个好价钱”的信息,该市民认为自己买到了注水蟹。
 
关于蟹的谣言确实不少,更有甚者称,蟹黄是用黄粉、米粥汤、加尿素精,三样和在一起,用注射器慢慢地从壳下面打进去,三个小时以后会在大闸蟹里边凝固。
 
真相:
 
该市民向记者爆料,记者经过调查、实验发现,螃蟹腿和钳上都有很多尖锐的刺,运输过程中高密度地装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碰,戳到别的螃蟹壳上,形成小孔,这些孔甚至会扎穿蟹壳,这基本上没法控制。
 
所以蟹壳上“针孔”其实是螃蟹的伤口,而并不是注水形成的。
 
另外,经实验证明,注胶蟹会在15分钟内死亡;注水蟹的活性也是大大下降,而且还会将注入的水吐出,并无增重;作为对照组的健康蟹照样生猛。
 
事实证明,给螃蟹注胶或者注水、注蟹黄,都会造成螃蟹死亡。即便对于商家而言,也是得不偿失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谣言4:皮皮虾背部的条状物是注入的胶?
网上出现了一条“注胶虾”的视频,一名女子从每只皮皮虾背部拆出一条比较硬的、红棕色的东西,认为这是黑心商人给虾注的“胶”。
 
真相:
 
皮皮虾体内所谓的“胶”,就是母皮皮虾尚未成熟的虾籽。皮皮虾的繁殖期为4-9月,盛期在5-7月,所以皮皮虾身体里会有黄色尚未成熟的虾籽。这些虾籽煮熟之后就会凝固,味道非常鲜美。
 
确实,以往也有曝光黑心商贩通过注胶以使虾体饱满。不过,正如上文提到的,无论是蟹还是虾,注胶都会导致食材死亡。
 
因此,“注胶虾”往往出现在冰冻虾当中,这种虾看起来色泽新鲜、肉质瓷实,能感觉到虾体过度膨胀且容易剥离,虾头内有明显的半透明果冻样的胶状物质。
 
总结:
 
给虾蟹注胶、注水,或者注射其他东西,都会造成其死亡,这样做风险太大,为了增重那么一点或者增强蟹膏的颜色,没卖出去就会死掉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要给蟹注入东西,还要再加上人工成本,不会有人愿意做亏本生意。而对于大众消费者或者餐饮从业者而言,最好的办法就是,吃鲜活的虾蟹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寄生虫论
 
谣言5:虾体内的白色长条为寄生虫?
就在皮皮虾注胶视频热传后不久,“对虾体内有寄生虫”的视频又引发网友关注。视频中,一名女子撕开对虾的颈部,挤出几小团白色线状固体,并称“这就是虾体内的寄生虫,每个虾都有”。该女子还表示这种情况“吓死人了”,以后不能再吃了。
 
去年5月份,盛产皮皮虾的秦皇岛市也曾传出“皮皮虾中长出寄生虫”的视频,视频中的人同样是剥开皮皮虾的虾头,随后从其体内拽出了两条白色软体线状物质,扔在水槽里,并称秦皇岛皮皮虾被污染了,里边都是寄生虫。
 
真相:
 
其实这两条白线不是寄生虫,而是雄虾的精巢,一对同时出现,未成熟的精巢无色透明,成熟后为乳白色。不仅对虾有,皮皮虾也有,龙虾也有,而且更为粗壮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谣言6:蛤蜊、蛏子也有寄生虫?
相继有市民反映在蛤蜊、蛏子里发现一条半透明物体,有的说是注了胶,有的说是寄生虫。
 
真相:
 
白色长条并不是明胶或寄生虫,而是蛤蜊、蛏子等软体动物的一个消化器官晶杆。此外海螺、牡蛎等贝类内均有晶杆,是无毒可食用的正常组织。有的晶杆体易溶,如牡蛎,从水中将牡蛎取出后,晶杆会自行消失;有的坚实难溶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药物养殖论
 
 
谣言7:吃黄鳝别吃那些又粗又大的,都是用避孕药催肥的?
盛传市场上的黄鳝都是用避孕药喂养,所以才能养到这么大。
 
真相:
 
避孕药不仅不能促进黄鳝生长,反而会加速其死亡。黄鳝吃了添加激素的饲料后,可能出现代谢紊乱,导致抗病力差,严重时会死亡。 
 
那么鳝鱼为什么个头比以前大了?其实是因为现在的人工养殖技术进步了许多,鳝鱼被喂得很频繁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谣言8:鲶鱼吃垃圾和粪便不能食用
鲶鱼的谣言有很多年了:“鲶鱼吃粪便长大的”、“鲶鱼在污水里也能生长起来”、“鲶鱼就是种垃圾鱼”……
 
真相:
 
鲶鱼是一种杂食性动物,它主要食用水生的一些昆虫、动物和有机的碎屑,以及一些同类的尸体。正规养殖场也会将经过无害化处理过的粪便作为饲料投入鱼塘,这样养殖出来的鱼并不影响食用。
 
具体请参考:《污水养、喂粪便……这种鱼真的是垃圾鱼吗?真相来了》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造假论
谣言9:“塑料紫菜”重出江湖
自2011年以来,“塑料紫菜”谣言就开始在网上和网下不时传播,公安机关、食药监部门、行业协会以及媒体近年来多次进行辟谣,然而,少部分造谣传谣人员出于种种目的依然歪曲事实,不停更新形式进行传播。
 
真相:
 
紫菜具有吸水性,当吸水到一定程度后会渐渐软化沉入水中,而塑料不具有吸水性,放到水里肯定是飘着的。其次,紫菜晒干后撕扯的裂口较为平滑,而塑料撕扯时韧性较强而且缺口较为粗糙。再者,受原油价格反弹的影响,再生塑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。
 
再考虑到回收袋子、人为破碎、压缩加工等流程,时间和原料成本比较贵,商家这样做不太划算。紫菜本身的售价就不贵,怎么会有人费时费力来用塑料造假紫菜?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借题发挥
 
谣言10:日本巨型生蚝是因为核辐射
2017年初,“日本宫城县惊现巨型生蚝”的消息上了热搜榜,有报道将“巨型生蚝”与2011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事故直接挂钩。
 
真相:
 
日本驻华大使馆很快对此事进行了回应,证实该“巨型生蚝”图片源自在日本宫城县南三陆町经营水产品销售公司“TAMIKO的海货”的阿部民子女士,是她在宫城县户仓地区养殖了两年的牡蛎。
 
2019网络热传的10条海鲜谣言,真相来了
 
以上谣言很多都传播多年,甚至源头都无从考证,但每年都会换一张皮重新在朋友圈传播。谣言动动嘴,辟谣跑断腿,更倒霉的是为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劳作者,有苦不能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