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说细节决定成败,很多商家都知道这个道理,但真正做到的没多少。在真正的餐饮竞争中,让餐厅与同行拉开差距的也正是日常最容易忽视的细节部分。而那些生意好的餐厅,也都在这4个细节上做得很到位。
第一 处理好前厅与后厨的关系,相信团队的力量
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但人多也容易窝里斗。
餐饮行业历来奉行团队管理模式,前厅、后厨可能由不同的人员分管,但终归是属于一个团队,须得与餐厅同心才是。可真能如此吗?
前厅、后厨本质上是两个互相合作又矛盾的团队,稍微处理或者管理不善对餐厅将是致命的。
团队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前厅和后厨的矛盾。出菜慢,菜品沽清却没有及时通报,被顾客投诉,前厅后厨互相抱怨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,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两个团队之间的“火拼”。
内忧加外患,无非是加速餐厅走向失败而已。在跟餐饮老板的交流中,我们也不断得到反馈,团队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服务是餐饮的重点之一,而服务的核心是人,几个团结的人可以成就一家店,一个团结的团队可以成就一个品牌。我们常说的要“上下一心”也就是这个意思。
第二 扎堆才能生存,竞争也有未来
提到“同行竞争”这个词,不少餐饮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和苦恼,但是换个角度来看,竞争何尝不是自己发展的机遇?
一条美食街,因为聚集的商户多了才能形成美食市场,如果只有零星几家小店,客流量肯定是没有集群效应下可观的,所以,做餐饮很多人都会选择扎堆,抱团取暖,看似是竞争,其实相互成就。
在一条美食街上,同类型的餐饮店肯定不止两家,而这两家竞争关系的存在,两家老板的营销,让顾客已经止步于选择a还是选择b,而其他的cdef...早已经成为了这段关系中的炮灰。
在商业领域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,加多宝和王老吉竞争,其他凉茶品牌一直默默无闻,可口可乐和百事竞争,顾客选购的时候也几乎不考虑第三种选项。
餐饮行业融合性很高,餐饮企业更是要海纳百川。所谓“同行是冤家”“王不见王”并不是绝对的,同行竞争并不是经营中的洪水猛兽,在和竞争对手的相爱相杀中互相成就又有何不可?共享、共赢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。
第三 让顾客做选择题
餐厅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推销员。
服务员的外表、服务和工作态度都是对餐饮产品的无形推销,服务员应该明白餐饮服务的过程就是餐饮推销的过程。推销是一门实用而灵活的学问,是餐厅利于不败之地的秘诀。
举个例子,在中餐厅里,两名不同的服务人员分别向你推销店里的套餐:
a、先生您好,你是要单点还是要套餐?
b、先生您好,我们有两款套餐,看您需要哪一款?不要套餐的话也可以单点。
不用说大家也能看出来,b说法明显比a更容易成交。
b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将两款不同的套餐放在竞争的位置上,而顾客也已经被她据为己有了,大多数顾客都会开始思考要套餐一还是套餐二。
相比而言,a服务人员的推销话术中,单品和套餐是竞品,不同的套餐是并列关系,顾客首先需要选择的是吃或者不吃,从概率上看,顾客选择点单套餐的可能性有50%,明显是低于b人员的点单成功率的。
在同样的一个环境下,使用选择的问法,会更有利于引导顾客做出消费决策。在日常经营中,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服务细节,把判断题改成选择题,可能会让一家店的营业额增加50%。
第四 找准顾客痛点,提供解决方案
在互联网圈有一个定律,每一个创新项目都要有一个坚硬的内核,也就是要解决一个用户痛点。所谓用户痛点就是用户遇到的最首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,回到餐饮业,就是要找到顾客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,是跟竞争者拉开差距的重要手段。
曾经有记者做过这样的调查,同样一条美食街上,两家早餐店,售卖的产品也相差无几,a店的老板吆喝“包子馒头现磨豆浆,今天吃点啥”,b店的老板吆喝“来,包子馒头”。
除开句式,也只有“现磨豆浆”这4个字的差异,但正是这微妙的一句话,a店每天早上的销售额是b店的一倍。细细分析,它的生存法则就是:解决顾客需求。
首先,“现磨”两个字魅力十足。再普通的一个食客也知道,现磨的豆浆更好喝,早餐吃热乎的也更合乎常理,a店也就靠“现磨豆浆”这4个字无形中传递出了品质感,塑造了产品卖点。
其次,这句口号为顾客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。按照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,早餐需要搭配饮品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了,如果你只有包子馒头,那么顾客还得自己思考再买点啥,现磨豆浆的出现立马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,这或许还不够完美,但是已经足以击败对手了。
纠结是现代人常挂在口中的词,不擅长做选择的人最喜欢的就是不动脑筋就可以得到答案罢了。早餐摊、小吃店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便利,能够最大程度上为顾客提供便利,基本上就成功了。
换到其他餐饮品类也是同样的道理,只要能够找准这个品类顾客的小众需求,帮顾客解决了痛点,自然就会给他们更好地产品和服务体验,才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产品价值,那么你的存在就是有市场价值的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你也就为自己赢得了一张妥妥的护身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