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的十年、二十年,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,只有新零售这一说,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,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,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,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,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合在一起,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零售起来。
马云
这是2016年10月13日,马云在云栖大会上第一次提出“新零售”时说的话。从此,“新零售”这个名词被迅速的认为很可能影响未来十年、二十年的商业格局。这件事到今天已经过去两年多了。
在这两年中,京东开始开便利店,刘强东扬言每天要开1000家,同一条街上只要相距超过300米就可以再开一家。天猫小店、苏宁小店也纷纷回归线下市场。
拨开曾经大量门店倒闭的灰色历史,实体店以另外一种特别的姿态,重新进入公众视野。他们简洁,清新,不像传统百货商场一样货物堆叠。不像传统专卖店一样进门就有店员笑脸相迎,问你看点什么,给人压迫感。他们大量留白,给消费者自己体验的空间,不再在你身边问这问那,你可以随意看,随意用。
咦,我不自觉的在上面说了“传统”两个字!是的,倒闭的是传统零售,而这些高颜值的小店们,就是“新零售”。
然而,两年之后,“究竟什么是新零售?”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人。
说来说去,不还是到店里买东西吗?
说来说去,跟一般超市有啥区别?
说来说去,该买买该吃吃,一切照旧。
感觉有点变化,但又说不出来变化在哪。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和商家来说,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,他们随波逐流的被引导到线上,再导流到线下,然后被平台绑架,无情收割……是时候弄清楚“新零售”究竟“新”在哪里了。
什么是“新零售”?
虽然大多数人依然搞不太清楚“新零售”的概念,但对于这个问题,很多人有自己的答案。
感觉新零售的门店装修特别清新简洁。
感觉这些店面有很多新技术,比如人脸识别支付,电子货签等。
感觉这些店面像是便利店与餐厅的结合,搞不清楚是卖商品还是卖盒饭。
事实上,这些答案仅仅解答了新零售的表象。其实新零售并没有这么神秘,也没有很高大上,因为“新零售”只为了解决一件事情,那就是——“场景重构”,即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。
传统场景下,消费者购买商品是“人找货”。试想,你想要喝咖啡了,于是找一家附近的星巴克,到了店里看着菜单中的咖啡,挑选一杯,付钱,完成交易。
而在新零售场景下,消费者购买商品被重构为“货找人”。如果你是一个咖啡爱好者,而此时此刻正在会议桌前与同事展开头脑风暴。陷入思考僵局的你们急需几分钟的休息。这时候,微信推送过来了一张瑞幸的咖啡券,你突然想到,大家来杯咖啡好不好?于是,你打开App,下单,过一会,包装精美的小蓝杯被送到了会议室。
这个小小的场景变化,说明了什么呢?
从“人找货”变成“货找人”,从“你想要什么”变成“问你要不要”。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将“场”无限化。“场”则包括空间的“场”和时间的“场”,这就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时间和地点都扩展了。仍然以咖啡举例:
原本你只有想喝咖啡,才会去星巴克;但瑞幸总是在问你要不要喝。
原来你只有到了星巴克才会买咖啡;但现在你随时随地都在买瑞幸。
原来你只有在非工作时间才能逛星巴克;但现在你经常上班时间在办公室里点瑞幸。
“场”的扩大,带来的就是消费机会的增加,这就产生了极大的“长尾效应”。在著名的零售行业著作《长尾理论》中,提到了唱片店的例子。
一家规模再大的唱片店,店面内可能会摆5000种唱片。而其中只有10%是热销品,其总销量超过了另外4500种唱片销量的总和。而如果将唱片店搬到线上,则可以在网上商店中放置50万种唱片,其中热销的可能仍然是那500种产品,然而剩下的490500种唱片的销量总和,已经远远超过了热销的500种销量总和。
这就著名的“长尾效应”,即是通过从“线下”到“线上”,从而将消费“场”扩大的效果。这个理论也成为电商发展的基础理论,即“无限的场”。
瑞幸咖啡可以将消费的“场”扩展到你的办公室,可以将消费时间扩展到你的工作时间。这是瑞幸咖啡相对星巴克模式上的最大优势。而这也成了星巴克最大的瓶颈,即“有限的场”。星巴克的消费“场”在店内,你只能下班才去。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瑞幸咖啡外卖窗口,营业额能够干过一家装修体面的星巴克形象店。
“新零售”与传统零售有什么区别?
说了这么多,“新零售”与传统零售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消费场景的重构,通过对“场”的延伸,让消费者主动找货,扩展了消费的场所和时间,从而带来消费机会的增加。而对“场”的重构,往往采用了O2O、大数据、AI等新技术,结合数据分析,进行精准营销,将消费者从线下引流到线上,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,实现”场“的无限化。
所以,不是某些实体店用了某些新技术而成为“新零售”,而是他们为了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,才用到了这些新技术。
但问题来了,说了这么多,这个”新零售“怎么这么像电商呢?京东、天猫,他们一直不都是这么做的吗?为什么他们从一开始被称作“电商”,而不是“新零售”呢?
“新零售”与“电商”有什么区别?
电商们纷纷干死传统大商场的同时,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——衣服不试穿,怎么买呢?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不少电商网站推出了智能试衣间等“黑科技”,然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。便宜的衣服可以随便买来穿穿,而正经八百的好衣服,就不能这么随意了。
对于电商来说,类似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:
只看目录,能挑选到合适的书吗?
只看图片,能想象出食材是否好吃吗?
只看参数,能体会出电脑性能高低吗?
虽然在电商的不断教育下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“冲动消费”,已经习惯了衣服不试穿也可以买,大不了再退货。但想来想去,为了给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,线下实体店还是必不可少的。这也就是本文开篇时,马云又重新提到实体店的原因。
那么“新零售”就仅仅等于实体店+线上吗?这个实体店与传统的零售商店又有什么区别呢?
传统书店的老板,最烦的就是顾客只看不买。于是尽可能将店内摆满书架,不会给顾客留有座位的空间,想要看书也请站着看。在一些私人书店,店员甚至会变相将顾客赶走(在日本漫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)。
而新型书店,非但不会反感顾客只看不买,反而会给顾客安排舒适的看书环境,甚至售卖咖啡饮料,提供沙发座椅,方便顾客在店内看书。
同样是书店,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?
传统书店,发生消费的“场”在店内,讲究的是“坪效”,如果顾客只看不买,书店就只能赔钱。
而新型书店,发生消费的“场”大部分在线上,讲究的是“流量”,店内只是体验,只要在线上消费就可以,线下能卖出去多少是次要的。
“线下体验”——这便是“新零售”模式下,实体店的作用了,也是“新零售”与“纯电商”最显著的区别。
在“新零售”模式下,为了使“场”无限化,销售的流量尽可能被引到线上,这就是为什么盒马鲜生、瑞幸咖啡、超级物种等,即便是在店内消费,也要求使用App或小程序下单的原因。他们在培养顾客的消费习惯——想买东西吗?请打开手机App!
而相比线上的巨大流量,店内有限的“场”所带来的销售量已经不值一提,所以对于门店来说,更重要的就是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体验,解决试穿、品尝、看书等电商无法解决的问题。既然是这样,那么门店何苦纠结于线下消费的坪效呢?只要给顾客更好的体验,然后将顾客导向线上就好了。据统计,盒马鲜生的线上销售额占总营业的70%以上,由此可见一斑。
“线下体验、线上销售”——这便是“新零售”区别于电商和传统实体店的核心逻辑。一旦违背这个逻辑,将重新回归传统实体店的老模式。也许,现阶段的“京东便利店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。
京东便利店里面全部都是京东的商品,大部分来自于京东本地仓,因为京东管理着500多个物流中心 ,供应链是非常精准的,完全不用担心货物的上架、更新速度。刘强东预测,只要找一个人流量大的地方,可以保证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。
这些优势让不少人都动了心,纷纷申请开店。很快,大街上京东便利店已经随处可见了,很多城市已经超过100家。但是真正挣钱的,却是少数,甚至有的店家说开得越久,亏得越多。
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,归根到底是因为京东便利店用“新零售”的模式开起了传统实体店。如此高密度的开店,与曾经的华润万家、物美便利店等已经没有本质区别。加盟者依靠开店赚钱,而并非引流线上,甚至与京东网上商城形成业务竞争。曾经实体店“场”的限制重新成为京东便利店的劣势,种种曾经导致实体店大量关门的因素,也成了制约京东便利店发展的因素。不过相信,依托京东强大的线上能力,这个颓势应该也会很快改善的。
由此可见,“新零售”的本质是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。一旦违背这个原则,即便依托电商龙头,即便使用再多的新技术,“新零售”也将重新走回电商或传统零售的老路。
什么是“餐饮+新零售”?
笔者作为餐饮信息化的从业者,自然要分析餐饮的新零售。对于餐饮行业来说,“新零售”意味着什么?可以预测的是,餐饮与新零售未来一定是相互融合的趋势。
餐饮企业与零售能有什么关系?
众所周知,餐饮行业属于“服务业”,那么餐饮企业与零售又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呢?
其实,随着餐饮业的标准化,餐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呈现零售化趋势。很多连锁餐饮企业所售卖的菜品,已经是标准化集中生产。很多餐饮企业依托标准化优势,早已启动了“去厨师化”,从而降低自己的用人成本。假如餐馆所售卖的菜品,不再需要厨师加工,那么餐馆不就变成了卖食品的商店了吗?
当然,讲求服务的餐饮业,不会允许自己从此变成食品厂。所以,“餐饮+新零售”不会完全变成“新零售”,保留自己的服务属性,依然是餐饮业自己的独特特色。
怎样的企业会发展为“餐饮+新零售”?
那么,什么样的企业会发展为“餐饮+新零售”呢?主要会有两个方向:
一是传统餐馆,通过对食材标准化和商品化,从线下将消费者引流到线上,从而实现商品的零售化。
例如时下火热的外卖,甚至已经占到了餐饮企业一半以上的销售额,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算是餐饮的”新零售“。只不过由于餐饮企业在平台搭建方面的相对弱势,这部分红利在不断被美团等大平台收割,使得餐饮企业在这波新零售的风口并没有占到太多的便宜。
二是本身已经具备“新零售”特质的便利店,通过销售餐饮食材,甚至提供餐饮服务,形成“餐饮+新零售”的模式。
例如盒马鲜生、超级物种等,提供店内海鲜加工业务。风靡全国的锅圈食汇,提供了火锅一站式食材购物体验。而“711”早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“餐饮企业”。
但即便是这样,仍然还是要明确“餐饮+新零售”的几个认识误区:
在超市里摆几张桌子,未必就是“餐饮+新零售”,可能只是“零售+餐饮”。
在餐馆里卖食品礼盒,未必就是”餐饮+新零售“,可能只是“餐饮+零售”。
是不是“餐饮+新零售”,关键不在于是超市卖食材还是餐馆卖商品,关键在于商户是否已经通过某种手段,启动了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这件事。
餐馆通过外卖业务,将“场”无限化,将餐馆延伸到了千家万户,所以“外卖”就是餐饮的新零售。
盒马鲜生本身已经是新零售,而在店内开展了生鲜加工和即食业务,所以盒马鲜生也是“餐饮+新零售”。
锅圈食汇通过信息化工具,不断的将顾客从线下向线上引流,将火锅食材社区店的经营场所无限化,所以锅圈食汇也是“餐饮+新零售”。
而711、全家等便利店,虽然在店内销售大量餐饮产品,而且通过大数据对供应链精准控制,但由于它们并没有启动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这件事,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,它们并不算是“新零售”。或者说,他们只是正在向“新零售”方向发展。
划重点
写到这里,本文接近尾声。来总结一下吧,究竟什么是”新零售“以及“餐饮+新零售”:
“新零售”的核心目的是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,通过将“场”无限化,使销售场景延伸到任何地点、时间。
任何启动了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的商户,无论先从线上再到线下,还是先从线下再到线上,都是“新零售”。
如果没有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,即便使用再多新技术,也不是“新零售”。
将消费者从线下引流到线上,是为了让“场”无限化,从而实现“货找人”。
新零售希望将消费行为尽可能发生在线上,因此需要对顾客进行引流,所以使用了很多O2O的新技术。所以,”新零售“可以算是O2O在零售方面的一个具体落地。
线下实体店不是为了增加销售额,只是为了给顾客良好的商品体验。
销售餐饮商品,或为餐饮企业提供服务的新零售,就是“餐饮+新零售”。
“餐饮+新零售”归根到底仍然是“新零售”,界定的标准依然要看是否启动了重构“人、货、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