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一辈把做生意说为经商,而年轻人喜欢说创业,区别在哪儿?仅仅是一个词吗?
筷玩思维认为,这是整个商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,不仅仅是竞争而已,但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们应该如何在大环境剧变的情况下不败于环境?这意味着,你是否能让变化为你所用,并如何在变化中迭代自己。
创业的根本在于“创”而不在于业
武汉某处商业街的转角位置有一家生意不错的Today便利店,A发现这家便利店生意不错,于是在该便利店隔壁又开了一家小卖铺,A从常规产品着手,销售同样的饮料、零食、日杂百货等。
从销售产品的角度看,A进入的是商业,是一名常规趋利的商人,而从创业的角度看,他有什么“创”的呈现?并没有!无论是产品价值、商业模式、盈利模式,A几乎都遵循着过往,毫无变化。没有了最核心的“创”,又何来创业的概念?
从标品行业回到非标的餐饮业,什么才是创业呢?
某商业街有三家米粉店,这时候又新开了一家米粉店,假设后来者的商业模式和之前类似,同质化竞争之下,可以说四家米粉店的日子都不好过。甚至也可以说,后来者是一位商人而不是一位创业者。
开业一段时间后,后来者开始思考,面对四家米粉店,消费者怎么选择呢?他发现,前三家仅仅是提供一份普通的米粉而已。这时候后来者找到了机会,从产品、价格、消费场景等方面给出了一个新的体验。那么,我们就可以说,后来者这时候终于成长为创业者了,他的行为从经商升级为创业。因为他在同质化的红海市场中,开创了一个新的机会点。这个机会点简单说就是价值。创业者,就是先创价值而后立业。
1)、创业者于消费者的价值
于消费者的价值是什么呢?就是契合度。
在写字楼商圈,大量年轻的客群都想着更快出餐,假设这个商圈不够大,显然火锅店和人均过百的品类就不太适合;假设整条街都是川湘快餐,此时再新开一个类似食材、类似菜品、类似价格的快餐店也不适合。
所谓的消费者价值,就是以商圈为区域范围,在已有的消费选择中给出新的、更好、更差异化、更有性价比的选择。
所谓的契合度与选择,就是让消费者觉得有理由在你这儿消费,并长期消费下去。
2)、创业者于品类的价值
这里说的价值可以用三个台阶来说明,第一个台阶是在商圈区域范围内让消费者看到你的价值,满足这个要求并不难,比如说某优质商圈没有星巴克,去开一个就行了。又比如说某地有一群上班族天天路过,则可能是一个好早餐店的位置……
第二个台阶是品类价值,比如说辣椒炒肉基本用的是普通猪肉,你是否可以用精选五花或者其它无公害猪肉呢?
又比如说,来成都旅行的人几乎都非吃火锅不可,但总有吃腻的时候,烤匠就从“不吃火锅就吃烤匠出发”,将烤鱼对标了成都火锅;棒阿菡钵钵鸡就将一个路边摊品类做出了品牌的呈现,并把客群锁定在喜爱四川美食的新青年们。
我们再来思考,吃火锅的人必点某个菜,你能否将重心聚焦在这个产品,做出独特的品类出来?如谭鸭血火锅、巴奴毛肚火锅等。
3)、创业者于行业的价值
且不谈黄太吉好不好的问题,黄太吉于品类的价值是将路边摊品类搬到一个新场景中,用互联网的形式呈现出来。然后,整个行业都将目光放到了未被发现的小品类,继而推动了网红、互联网+这些新思维在餐饮业的落地。
再比如说小天鹅火锅,且不说小天鹅这样那样的问题,小天鹅火锅用鸳鸯锅开辟了麻辣火锅之后的另一选择,此后这个模式进入整个火锅业态,引发了全球火锅革命。
在筷玩思维看来,价值的三个台阶几乎就是判断创业者与否的初阶标准。
在变化中徜徉的商人们,你开了一家公司,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创业者
价值成了创业的初阶评判标准,这就意味着整个商业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。
1)、变量与重构
过去从商被称为经商,而现在从商的人们更喜欢用创业这个词儿,为什么呢?难不成是因为创业更好听?
从字面看,商业更重利益,经商基本不离“利字当头”,古人将经商放入“下九流”且不谈,在渠道时代,基本是看到了利益就能从商,比如说餐饮业过往以夫妻小店为主,只要一方做过几年厨师,出来自己开个餐厅完全没问题,说是经商毫不为过。
在当下的“大众创新”时代,落地了“万众创业”这个概念,大量的人往一个通道里面挤,大量的后人推动前人,大量不符合时代的门店开始更新或者倒闭,这时候,经商不再是以利益为主导,而是以价值作为机会点,各位餐饮产业链老板可以问下自己:我究竟创造了什么样的新价值?
没有新的价值,创业这个概念就无法落地。这几乎是对整个商业的重构,比如说,B2C时代走的是先有产品后销售的模式,近些年迭代出了C2B,大量的厂商开始重视消费者的需求,即使这种需求是变量、看似可控又不可控的。
逐渐的到现在,商人们不再说消费者,而是从“消费者”升级出了“顾客”这个词儿,这意味着,商家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与自己产生强关联(订单)的群体;同样的,“客户”这个词儿也升级为“用户”,以实际产品体验为维度重置了商家对消费者的视角。
从商业的角度看,过往的加盟商现在升级为城市合伙人,加盟商和品牌商是上下级关系,而城市合伙人从字面意思看,下级自主性更高了。
2)、假定你还在用过往的方式进入商业,意味着你是从业者而不是创业者
看似过往整个商业的生产结构至今自上而下都发生了变化,从业者的行为和定义也必定发生同步变化。过往开一家店你就是商人,开一家店就可以说自己在经商,而现在不可以,因为:你开了一家公司,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创业者。
打个比喻,A加盟了一家炸鸡店,由于全是总部管控,于是A就在门店负责炸鸡,由自己老婆负责收银和出餐,即使A炸鸡店的生意不错,那么A是创业者吗?
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,该店产生的价值是品牌方创造的而不是A自己,从行为的角度看,A充其量就是一个有着老板身份的炸鸡师傅而已。
再打个比喻,在一处新建的楼盘,C开了家便利店,早期由于缺乏竞争对手,C日子过的还不错,他虽然是老板,但由于不招聘员工,平时也就进进货,闲暇时候就打打游戏,这时候,我们将C称为“挂着老板头衔的营业员”,而非创业者。
在一段时间后,喜士多、Today便利店等大牌进来后,C小店的生意就明显下滑,这时候痛定思痛,为了突围,C从产品着手,以小众的进口商品、网红商品作为差异化成功立足,C开创了商圈内新的便利店的产品模型,这时候,C终于是一个合格的创业者。
对比分析后其实非常明显,经商在当下就是从业,在新的剧变浪潮之下,假定你还在用过往的方式进入商业,意味着你是从业者而不是创业者。从业型经商者是找到一个常规模式,遵循它然后获利,创业者是找到一个机会点,改变或者重构它以构建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。
环境升级、变化丛生,创业者手中的最强之矛与最强之盾
创业这个词儿,重点在于创,而不在于商,在于先价值而后利益。
在当下万众创业时代,一旦一个新的机会点冒出来,所有的“潜在创业者”就蜂拥而上,更别说传统行业了,传统行业问题更大,几乎是一锅水养一池鱼。
比如说酸菜鱼快餐崛起的这两年多,整个品类的入局者从沧海一粟到恒河沙数,虽然入局者不少,却少有从业者能给品类构建护城河,似乎从业者们更喜欢追随大众而非遵从创业的本质。
2013年,在互联网逐渐更受商业重视的时候,一撕得公司横空出世,该公司推出的拉链式纸箱直接颠覆了传统纸箱行业,之后,该公司的拉链纸箱从1.0版本逐渐升级和迭代,以服务企业端和消费端为主,更从环保的理念出发,拉链式纸箱成了新颖而有趣且更加环保的新包装材料。
再比如说捞王锅物料理用一本圣经管理企业,构建了爱的基因,其门店以手工操作为亮点,包括汤底也弃用了中央厨房走门店现熬的模式;李二鲜鱼火锅无论是在二三线城市还是已经进入的一线城市,都以“鲜”为主导,打造了人均不过百的高性价比模式;杨国福麻辣烫将路边摊麻辣烫品类拾起来,在不到3000家门店的时候,就斥资3亿自建可供给20000家门店的食品调味品研发生产基地……
创业时代已然到来,整个商业的逻辑看似被重构又看似一成不变,一方面是大竞争到来让所有看得到的蓝海变成了红海,另一方面,红海之中又好像隐藏着巨大的机会点,如纸箱行业几十年、数百年不变而“一撕得”却能撕开整个红海,又比如说在一片料理包锅底、甚至老油锅底的火锅行业,捞王锅物料理用门店现熬的方式突围。
这意味着什么呢?这意味着“红海之中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”,从业者思维的经商模式不会有机会,唯有创业者才能抓住红海的突破口。
在红海翻腾的当下,能否为消费者创造价值、能否为品类创造价值、能否为行业创造价值,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入口而已,比如说日渐式微的黄太吉和小天鹅等,在符合价值的三个台阶之后,还得看创业者是否为自己的商业模式构建了护城河。
在餐饮行业,这个护城河是什么呢?可能是文化,可能是食材秘方和烹饪方式,也可能是某个独特的体验场景,更可能是某个IP……
但无论是什么,这个护城河一定要够深、够宽且能持续迭代和进化,否则,“后来创业者”批量涌入,一旦护城河被攻破,你就从创业者跌落到从业型的经商者,直到被淘汰出局。